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会议论坛 >> 内容

全国农业“双交”活动简讯 (第5期)

时间:2006/4/21 14:18:06 点击:3909

0


    北京消息  2006年2月25日,由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品交流交易中心(以下简称全国农业“双交”中心)、农业部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及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共同主办,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承办,北京中农天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北京新纪元三色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加拿大(HY)大洋国际投资集团合办的“三色生态”第六届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品交流交易会与项目招商洽谈会暨第三届全国新农药新肥料交流及订货会在北京特菜大观园隆重开幕。

大会秘书长、全国农业“双交”中心常务副主任辛士主持了开幕式。农业部原副部长相重扬、农业部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副主任李立秋、北京市农业局总农艺师郑渝等致辞,中国技术市场协会常务副会长吕士良宣布本届大会开幕。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副主任苑荣、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王树忠、中国农业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常务副院长吴加志、全国农技推广服务中心科技开发中心主任周泽宇、全国农技推广中心处长陈海章、北京市农业局粮经处处长刘刚、北京市土肥站副站长廖洪、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与生物技术学院副院长何绍贞、中国农业大学校办产业办公室副主任邹东云、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吴海芹、中国农科院研究生院副处长王凤忠、北京市农业局特菜基地总经理曹之富、北京新纪元三色生态科技有限公司顾问曹炳汉、加拿大(HY)大洋国际投资集团总裁白龙、北京中农天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经理助理董玉珍等参加了开幕式仪式。

大会围绕“环境友好、创新发展”这一主题,以“专家讲座、项目洽谈、信息发布为主,以技术、产品展示为辅”,极大地丰富了会议内容,受到了与会代表的好评。本届“双交”会有来自全国十几个省市的近50家企业参加了展示。据不完全统计,本届会议中签订的成交额在5000多万元,合作项目成交额达1.2亿元。楝素生物肥签订协议突破5000吨以上。中农天诺系列产品高产型颗粒丰、高效杀菌剂菌线威、抗重茬效果显著的喷茬克、线虫及地下害虫的克星线净等产品备受与会代表的青睐,吸引着参会代表们踊跃签订购货协议。

高层论坛和专家讲课一场接着一场,特别是全国农技中心主任夏敬源主持的报告最为精彩,不但内容丰富,而且指导性强,理论与实例相结合,为加强我国的农技推广提供了依据,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报告会座无虚席,会场上高潮迭起。

农民日报、科技日报、中国技术市场报、农产品加工杂志、中国农业市场报、农村大市场杂志、农药与肥料导购杂志等新闻单位对本届大会进行了报道。

编者按:在2006年2月25日至27日举办的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交流交易会暨全国新农药新肥料交流订货会上,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夏敬源主任作了题为加强农技推广,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技术支撑的专题报告。报告内容丰富、观念新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业务指导性强,给我国的农业推广系统指明了发民方向,受到与会代表的欢迎。应大家的要求,我们将报告全文以简讯的形式发出以便与大家共享。

加强农技推广,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提供有力技术支撑

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主任夏敬源

在第六届全国农业双交会暨农药肥料双新会上的报告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描绘了“十一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十一五”时期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基础的关键时期。因此,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全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于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历史进程,意义十分重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因为建设现代农业是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产业支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是加速科技进步,因为现代科技是建设现代农业的根本动力。加速科技进步的关键是加强农技推广,因为只有加强农技推广才能切实提高现代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加强农技推广的关键是推进改革创新,因为只有推进改革创新才能切实提高农技推广的活力与效率。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强大动力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任务: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显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经济社会发展系统工程,是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改变农村面貌,全面提升农村经济社会建设水平的新举措、新展望、新要求。

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是我国农业发展的根本方向,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目前,我国的农业生产力水平还不高,生产方式还比较落后。“生产发展”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第一要务。因此,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要发展农业生产力,实现农业现代化。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产业支撑

现代农业是继原始农业、传统农业之后的一个农业发展新阶段。与传统农业相比,现代农业以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生产工具与现代管理手段为标志和特征。建设现代农业,就是要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促进农业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实行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发展,达到城乡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建立现代农业管理和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两种资源”合理利用、“两个市场”充分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因此,从本质上说,建设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现代农业建设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将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应用现代科学技术,提升农业质量。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是现代农业的主攻方向。通过现代农业建设,广泛应用现代生物、信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农产品提质、农业生产成本降低、农业资源高效利用。

二是应用现代生产工具,革新农业生产方式。现阶段我国的农业仍以手工劳动为主,基本“靠天吃饭”。通过现代农业建设,广泛应用先进仪器设备装备农业生产全过程,大力发展精准农业和设施农业,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

三是应用现代管理手段,提高农业经营管理水平。现阶段我国农业的经营管理比较粗放,综合服务能力不强。通过现代农业建设,广泛应用现代管理科学,更新经营理念,革新经营模式,创新经营机制;大力普及现代网络技术,加快农业科技、产业、市场等信息的快速传递,提高政府决策水平,强化社会服务功能。

二、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根本途径是加速科技进步

(一)加速科技进步是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原动力

农业的发展史是一部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的历史。19世纪细胞学的建立,以及20世纪植物矿质营养学说的创立、DDT的问世、DAN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杂交优势的利用等,为不同时期农业的进步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在我国,20世纪60年代的绿色革命、70年代的杂交水稻、80年代的地膜覆盖以及当代转基因生物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均带来了农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不仅为我国农产品供给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为农业增长方式由增加产量逐步转向提高品质,农民由温饱逐步奔向小康发挥了积极作用。面对建设现代农业的繁重任务,现代科技将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是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力。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成果,改造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以工业化带动农业现代化,以机械动力代替人(畜)力,以信息技术控制代替人工操作,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和农业劳动生产率。

二是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成果,改变传统农业资源利用方式。大力推广应用优质、高产、多抗的动植物新品种,节本、增效、降耗的种养技术,以及复合、高效、无公害的农业投入品,大幅度提高农业资源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

三是通过科技进步,提高农业附加值。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成果,带动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保鲜等技术,延长农业产业链,并通过标准化管理、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大幅度提高农业附加值。

(二)建设现代农业必须进行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

随着知识经济的蓬勃发展,一场新的农业科技革命正在兴起。农业科技革命的实质是以现代科技替代或提升传统农业技术,核心是强化自主科技创新及其产业化。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农业科技必须在关键领域的自主创新与产业化取得突破。

一是现代农业信息技术。大力发展农业专家系统等智能化多媒体软件技术,提高农业技术的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程度;大力发展数据库、信息、网络等技术,提高农业的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利用水平;大力发展“3S”等技术,提高农业灾情的监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二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大力发展胚胎移植、无性繁殖和转基因技术,丰富动植物育种手段,提高动植物产品的产量、品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大力发展微生物基因重组技术,加快动植物残体和农业投入品的有效分解转化,促进农业资源循环利用,减少环境污染,保护农业生态安全。

三是现代农业新能源、新材料技术。大力发展能源动植物,如利用谷物类作物生产乙醇,部分代替石油生产;大力发展纳米新材料,提高肥、水、药、膜的利用效率。

三、加速科技进步的关键举措是强化农技推广

(一)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的二次创新

尽管我国的农业科研和农技推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仅为48%,与发达国家的60%~80%相比差距甚大,特别是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先进实用技术的到位率相差更大。为此,切实强化农技推广,增强农技推广的集成创新能力,大力提高农业科技的入户率和到位率,乃是加速农业科技进步的当务之急。

现代农业不象传统农业那样单纯依靠农业内部循环,农业技术推广不仅要服务于产中,而且要延伸到产前和产后;不仅服务于政府、农民,而且要服务于涉农企业;不仅要着眼于农业增产、增收,而且要兼顾保护环境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因此,现代农技推广工作不单纯是把一项单一的技术送到农民手中,而是要根据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协调统一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按照系统科学的原理和行为科学的方法,因地制宜地把有效的农业技术进行集成组装,形成配套的技术体系,经过试验、示范、推广使技术进一步完善、熟化,才能应用于农业生产体系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说,现代农技推广更加注重致力农业科技的延伸与二次创新。同时,农技推广人员还需因地制宜、因人施教, 通过开展系列培训,建立展示示范网络,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指导与服务,不断创新推广服务模式,努力把先进实用技术送到基层农技人员和农民手中,使其在发展生产、改善生活、保护生态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农技推广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桥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但只是潜在知识形态的生产力。科学技术只有被应用于现实生产和社会实践,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农技推广工作的天职就是,作为连接农业科技成果创造者与农业科技成果使用者的桥梁,亦即将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研究成果传授给农业生产者,使其认识、了解、掌握和应用它,提高农业生产、加工和经营管理的效率与质量,增加农业效益,发挥出农业科技的现实生产力作用。农技推广工作者,特别是政府农技推广工作者的天职就是,通过试验、示范、展示、培训、信息发布、技物结合服务、田间指导等方式,将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送到千家万户、田间地头,不断提高农业科技的普及率和到位率,使其在农业生产和经营中产生巨大效益。

面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现代农技推广必须逐步实现“五个转变”。一是从以“技术为本”的农技推广逐步转变为“以人为本”的农业推广。二是从以政府为主的农技推广逐步转变为以政府为主导、多元化发展的农技推广。三是从以服务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技推广,逐步转变为为农业生产、农民生活、农村生态提供综合服务的农技推广。四是从以技术为主线的农技推广,逐步转变为以产品为主线的农技推广。五是从以提供生产技术服务为主的农技推广,逐步转变为提供生产技术、优质农资、综合信息等系列服务的农技推广。

四、强化农技推广的有效手段是加快改革创新

(一)农技推广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的步伐加快,农技推广工作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一是“两个趋向”重要论断的提出,为农技推广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二是“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发展,为农技推广工作赋予了新的职能。三是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建设,为农技推广工作增添了新的亮点。四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建设,为农技推广工作提供了新的保障。五是农技推广体系的改革,为农技推广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随着农村综合改革的全面推进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逐步推开,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势在必行。因为我国现存的农技推广体系是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与发展的,面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我们的农技推广体系还有诸多方面的不适应。

一是职能不清。各级农技推广机构既承担了公益性技术推广,也承担了执法性管理与中介服务的职能,还要开展经营性服务。改革发展的趋势是:主要承担不适于企业运作的公益性职能

二是体制不顺。全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三权”归县级农业部门管理的占13%,归乡镇政府管理的占68%,实行县乡双重管理的占19%。改革发展的趋势是:基层农技推广机构因地制宜按区域或按专业设置,实施垂直管理。

三是机制不活。绝大多数基层农技推广机构由于公益性与经营性职能不分,难以实施依岗定责、绩效挂钩管理。改革发展的趋势是:依岗定责、绩效挂钩管理。

四是素质不高。县、乡两级农技推广人员中,中专以下学历的占66%,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仅占4%,中级的占21%,并且只有1/4的时间从事本职工作。改革发展的趋势是:专业人员占80%以上,投入本职工作时间在90%以上。

五是保障不力。全国乡镇农技推广机构中,全额拨款的不足50%,差额拨款的占26%,自收自支的占10%,其它方式的占14%,农技推广“四费”(人员经费、业务经费、仪器设备经费、专项经费)没有保证,并且法律法规不健全。改革发展的趋势是:保障“四费”,依法推广。

(二)农技推广改革创新的思路与对策

农技推广改革创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根据《农业技术推广法》和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加强农业技术推广改革与建设,积极探索对公益性职能与经营性服务实行分类管理的办法,完善农技推广的社会化服务机制。要坚持以构建国家农技推广机构为主导、多元化发展的新型农技推广新体系为目标,以及科学界定职能、合理设置机构、理顺管理体制、优化队伍结构、保障经费供给、创新推广方式、完善合作推广机制和妥善安置人员的原则。要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典型引路,稳步推进”的要求,着力推进4个方面的创新。

一是体制创新。要根据新阶段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通过改革创新,逐步构建一个以国家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中介机构、广泛参与的新型农技推广体系。对于基层农技推广的改革,要按公益性、区域性、综合性、层次性的原则设置机构,可因地制宜采取县级农技推广机构向乡镇派驻农技人员,可以跨乡镇设置区域站,也可因地制宜建立农技推广综合站或行业站,使其成为技术集成的基地、技术展示窗口、技术培训的平台。

二是机制创新。探索建立对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的科学考评制度,改变年底“算总帐”的传统方法,试行绩效挂钩、重奖有功机构和人员的管理方法。变身份管理为岗位管理,引入竞争机制——竞争上岗、持证上岗。变对上负责为主为对下负责为主,以对下负责的实绩作为考核的基本依据,即主要由服务的对象——农民评价其工作业绩。

三是方法创新。除积极组织示范指导与咨询培训相结合的常规推广外,要大力推行基层农技人员包村联户,逐步形成农技人员抓科技示范户、科技示范户带动普通农户的科技推广模式。此外,还应加大参与式(组织农民参与推广的全过程)、培训式(组织专家培训推广员和农民)、带动式(利用实施重大项目或企业参与带动社会化服务)、示范式(建立展示示范区、科技示范场)等新型农技推广方式方法的应用力度。

四是制度创新。借鉴国际上农技(农业、农村)推广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大力推行农技推广职业准入制度。确定财政负担推广队伍规模,确保“四费”到位,并根据东、中、西部财政实际状况,合理确定中央与地方财政的分担比例。加快修改现行的《农业技术推广法》,制(修)订相配套的法规,并出台支持多元化农业推广服务的政策措施。

总之,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建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农技推广事业方兴未艾,农技推广工作者任重道远。作为国家农技推广主力军的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工作全局,提出新思路,探索新模式,制定新措施,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努力创新,加快发展,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现代农业,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全国农业高新技术成果产品交流交易中心  地址:北京圆明园西路2号中国农业大学

邮编:100094  电话:010-62819773,62891388  传真:62732298(无人接转自动)

Http://www.nacc.org.cn                E-mail:nacc@nacc.org.cn

0
作者:不详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刊登广告 | 在线举报 | 投诉建议 | 合作加盟 | 联系我们
  • 中国农业市场网(nacc.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09044653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9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