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技下乡 >> 内容

聚焦盘锦大米,助力辽宁农业经济发展

时间:2024/10/22 16:25:33 点击:3807

0

一、引言

在中国农业发展的大背景下,盘锦大米以其优异的品质和独特的地域特色,成为了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粮食品牌之一。盘锦市位于辽河入海口附近,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优越的生态环境,这为盘锦大米提供了理想的生长条件。然而,随着现代农业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在保证粮食安全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高效化、绿色化和智能化,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盘锦地区积极探索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其中“稻蟹共生”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生态农业实践,引起了广泛关注。该模式不仅能够有效提升土地利用率,还能通过螃蟹的活动改善稻田的生态环境,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从而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提升。然而,这一模式在实际推广应用过程中仍存在不少技术和管理上的难题,如如何更好地协调水稻生长与螃蟹养殖的关系,如何提高智能化管理水平等。

为了进一步推动盘锦大米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本项目以盘锦大米为核心,结合稻蟹共生模式,开展了多项创新实践。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技术、优化管理模式以及强化品牌建设,本项目旨在探索一条适合盘锦地区实际情况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项目不仅关注于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还着眼于增强农民的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本论文将详细阐述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各项创新举措,分析取得的主要成果,并探讨存在的问题与挑战,最后提出对未来发展的建议。希望通过本项目的实践与研究,为盘锦大米产业乃至整个农业领域的创新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一)盘锦大米的历史与地位

盘锦大米作为辽宁省的重要农产品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张伟和王强(2022)的研究显示,盘锦大米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而闻名,尤其是其富含矿物质的黑土和充足的光照条件,使得盘锦大米具有优良的品质。李明(2021)在其著作中提到,盘锦大米在中国市场享有很高的声誉,长期以来被视为高档大米的代表之一。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和健康饮食的关注日益增强,盘锦大米的品牌价值也在不断提升。李明(2021)指出,近年来,盘锦大米通过品牌建设和市场营销活动,在国内市场占据了重要地位,并逐渐走向国际市场。

(二)生态农业与稻蟹共生模式的研究进展

稻蟹共生模式是一种将水稻种植与螃蟹养殖相结合的生态农业模式,它充分利用了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自然循环机制。刘海燕和赵军(2023)在其研究中指出,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高土地利用率,还能通过螃蟹捕食害虫减少农药使用,从而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刘海燕和赵军(2023)的研究发现,稻蟹共生模式下的水稻产量和品质均有所提高,同时螃蟹的养殖也带来了额外的经济收益。此外,王小华和李晓东(2022)通过开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了对稻田环境的精准监控,提高了管理水平。

(三)技术应用与效益分析

稻蟹共生模式的成功实施离不开一系列关键技术的应用。王小华和李晓东(2022)的研究展示了物联网技术在稻蟹共生模式中的应用,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温度等参数,及时调整管理措施。马丽和张强(2021)则重点探讨了稻蟹共生模式对大米品质的影响,发现该模式下的大米口感更好,营养成分更加丰富。从环境效益来看,稻蟹共生模式有助于保护农田生态系统,减少化学物质的使用。刘海燕和赵军(2023)指出,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改善水质。从经济效益来看,稻蟹共生模式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来源,提升了农产品的价值。王小华和李晓东(2022)的研究表明,通过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稻蟹共生模式的经济效益显著提高。

(四)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尽管稻蟹共生模式具有诸多优势,但在实际操作中仍面临一些技术难题。马丽和张强(2021)提到,如何在保证水稻正常生长的同时,保证螃蟹的健康养殖,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如何协调稻蟹共生模式与其他农业生产活动之间的关系也是一个挑战。虽然稻蟹共生模式具有较高的生态价值,但市场上消费者对该产品的认知度还有待提高。陈刚(2020)指出,尽管盘锦大米的品牌知名度较高,但在推广稻蟹共生产品时,还需要加强宣传和教育,提高消费者的认可度。

政府的支持对于稻蟹共生模式的发展至关重要。陈刚(2020)认为,当前政策环境下对这一模式的支持力度还需加大,特别是在资金投入、技术支持和市场开拓等方面。

(五)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的稻蟹共生模式研究应注重技术创新,特别是在智能化管理方面。王小华和李晓东(2022)的研究为这一方向提供了良好的示范,未来可以进一步探索更多先进的技术手段,如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以提升管理模式的智能化水平。除了技术创新外,模式优化也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马丽和张强(2021)建议,可以通过优化稻蟹共生模式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提高其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六)结论

综合上述文献分析,可以看出稻蟹共生模式在盘锦地区的应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不仅提升了大米的品质,还增加了农民的收入。然而,该模式在技术应用、市场推广等方面仍然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优化来解决。未来的研究应当继续关注这些方面,为稻蟹共生模式的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三、理论基础与研究方法

(一)理论基础

1、生态农业理论

生态农业理论主张在农业生产中充分利用自然界的生态规律,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性。盘锦大米的生产与稻蟹共生模式相结合,正是生态农业理念的具体体现。通过稻蟹共生,可以减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改善土壤质量,提高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刘海燕&赵军, 2023)。

2、循环经济理论

循环经济理论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和循环再生,减少浪费。稻蟹共生模式不仅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还通过螃蟹的活动促进了农田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符合循环经济的原则(王小华&李晓东, 2022)。

3、农业智能化理论

农业智能化理论主张利用信息技术和智能设备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精度。本项目通过引入物联网技术,实现了对稻田环境的实时监控和管理,提升了稻蟹共生模式的管理水平(王小华&李晓东, 2022)。

4、可持续发展理论

可持续发展理论强调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兼顾社会和环境的需求,实现长期的和谐发展。盘锦大米及其稻蟹共生模式的发展,既注重经济效益,又考虑到了环境保护和社会责任,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李明, 2021)。

(二)研究方法

1、实地调研

本项目在盘锦地区选取了多个代表性稻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研收集了大量一手数据,包括土壤样本、水质样本、水稻生长状况等。

2、数据收集与分析

采用访谈方式,收集了市场参与者的意见。我们对数据和反馈进行分析,明晰目前水稻、河蟹的市场状况及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方案。

3、智能化监控系统

引入了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化监控系统,对稻田环境(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进行实时监测,并通过数据分析优化管理措施。这一系统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还为稻蟹共生模式的科学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持。

四、创新实践

(一)推广绿色农业

采用绿色农业方法种植,深翻土地,平整土地,减少水资源的浪费,充分利用土壤养分。有针对性地施肥,在收割过程中粉碎秸秆,秸秆还田,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和农业垃圾的排放量,减少资源浪费,减少了废水、废料渗入土壤、流入海洋所造成的污染,保护了环境,从而促进水稻提质提量。绿色农业解决了土地贫瘠、产量低下的问题,有利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琪魏1]

(二)提出稻蟹共养的养殖方法

稻蟹共养是指在同一田地内,同时种植水稻和养殖河蟹的一种生态型农业模式。这种养殖方式的特点是水稻和河蟹互相提供养分,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

1、建立适宜的生态环境

应当优先选择距离自然水源较近的地段,以便于水循环使用和鱼蟹繁殖。同时,绿色农业的实施也使稻田的生态环境更加适应河蟹的生长需求。

2、合理安排种植和养殖规模

应根据田地大小、环境条件等因素适当安排水稻和河蟹的种植或养殖比例,以保障相对稳定的生态环境。水稻和河蟹的种植和养殖模式可以随着不同的需求和场地的具体情况而更改。

3、科学管理水稻和河蟹的生长

水稻的碳水化合物可以经过水通道向河蟹提供营养,而河蟹在土中挖掘洞穴,同时也可以成为水稻种植的除草器官,增进水稻生长。要充分了解、充分利用稻蟹之互惠互利的特点,以产生真正的生态价值。

4、科学使用养分

河蟹产生的粪便和体内余氮可以供应水稻生长所需的氮素和其他生长必需素,充分利用河蟹粪便和鱼饵对土壤提供的有益养分,进而减少化肥的使用,保护生态,降低成本。

(三)建设稳固多样的销售渠道

多渠道销售能够触达更广泛的受众群体,降低市场推广成本,提高效益,同时提高市场推广的互动性和个性化。

1、社交平台

通过微信、微博等社交媒体广泛宣传,撰写优质文章,发布有关盘锦稻蟹的科普类常识等内容以吸引潜在客户,并借助社交媒体开展部分的线上售卖。

2、app的应用

对客户的潜在需求、预算进行调研后,制作app。app实现了客户线上云种稻,客户得以实时检测稻蟹状况。App为客户提供了个性化种植方案和线上物流监控。

3、新闻报社媒体推广

通过新闻报社对产品进行推广,使得稻蟹产品的优点迅速、广泛地传播到目标受众中,建立起产品在大众眼中的可信度,建立品牌知名度。

(四)提出互联网+发展模式,顺应时代潮流

互联网+发展模式将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推动农产品的上行,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和知名度。

1、加强对盘锦大米与河蟹的宣传力度

建立专门的官方网站和电商平台,通过微信公众号、微博、新媒体、抖音小视频等多种渠道,加强宣传力度,扩大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

2、开发在线销售平台,实现数字化经济发展

利用互联网电商平台,将盘锦大米和河蟹的销售范围进行扩大。与此同时,可以建立在线订单系统和物流配送体系,规范流通环节,降低成本,优化销售流程。

3、开展电商+农业产业园区

建立农业产业园区,在开发基础设施的同时,利用互联网红利,采用数字化和信息化的方式,集中发展农业产业,优化农民收入结构。

4、发展线上支付系统

增加线上支付系统的功能,以支付宝、微信支付等支付方式,方便农民能够收取到货款,推动农业发展的数字化转型。

5、分析数据并持续优化

在官网上及时更新稻蟹从选种到培育所采用的技术及检测核对标准,保证提供先进的营养价值信息;定期对产品的销售数据、用户反馈等信息进行分析,更新对市场的需求和变化的了解,以及时调整产品策略和推广方案。

利用卫星导航、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所提供的数据,实现精确施肥、准确测量土壤水分和作物生长情况等,便于更高效地作出种植决策,以最大程度提高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五)提高田间种植管理技术

生物育苗实现标准化、模块化。种植前对土壤进行采样,根据其优缺点进行有针对性地施肥;采用激光平地、泡田打浆的方式平整土地,减少用水量加速土壤排灌,增强土壤蓄水能力;以可变施肥的方式控制化肥用量,使其长久生效;运用无人机测量土壤氮含量,确保其处于最佳含量;同时实行轮种休耕、错峰种植等方式以保存地力、避免病害。

五、成果分析

(一)促进乡村振兴

1、促进种植技术转型

我们希望推广先进的种植方式,发展绿色种植,通过提升地力来提高盘锦大米的品质。从根源上改变农户低收入、环境高污染的恶性循环。

2、推动乡村种植业发展

在未来,种植业的发展会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如稻蟹共养模式。绿色种植业极大程度上保护了生态,为稻蟹共养提供了更优越的环境、更丰富的养料。

3、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通过绿色种植技术,小幅提升成本,提升大米价格,价格涨幅处于消费者可接受的程度内。该种植方式长久来看会增加水稻产量,进而增加农户收入,形成经济与环境的良性循环,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4、提升地域品牌形象

通过推广新型种植模式,盘锦大米的品质得到提高,进而利于提高盘锦大米的市场竞争力,提升盘锦地域品牌形象与知名度,促进盘锦大米及相关产品对外销售。在整体上有利于乡村振兴,推动盘锦市整体的发展。

(二)提高盘锦大米的产量和品质,满足市场需求

通过引入先进的农业科技和管理方法,预计能够提高盘锦大米的产量,同时改善品质,确保产品符合市场需求和消费者的期望。

(三)降低农业生产成本

通过精准农业技术的应用,预计可以减少资源浪费和人力成本,从而降低生产成本。这将使农民获得更高的利润,推动农业现代化和农民收入的增长。

(四)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探索生态农业模式,预期可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减少农业垃圾、废水渗入土壤、流入大海,进而保护水源、土壤和生态系统的健康。这将有助于改善环境质量,保护生态平衡,并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推动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引进新的农业发展模式,预计能够激发农村经济的活力,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同时,该模式还有望促进农民就业机会的增加,减少农村人口的流失。

(六)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

通过持续探索和创新,预期能够实现盘锦大米产业的现代化发展,推动农业从传统模式向现代化、科技化方向转变。这将提升农业的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农业产业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

(八)加强政府合作

1、通过与政府合作,获得更多支持和资源,例如政策支持、资金投入、市场推广等方面的合作,有利于增加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性。

2、与政府就项目合作,共同打造实践基地、示范园,利用政府平台的优势和资源,促进项目的展示、推广和实践。

3、参与政府组织的社会责任和公益活动,通过回馈社会和提升品牌形象的方式,提升政府对项目的支持和信任度。

六、存在的问题与挑战

目前,产业发展的机械化程度仍不高,稻蟹生产环节的标准化普及率同样不高,品牌保护力度不够,在京圈、长三角和珠三角等城市群消费市场的知名度仍不够响亮;大米销售渠道存在阻碍;农民种植的积极性有待提高;同时农药使用过多,造成资源浪费,对土壤造成极大污染,农业垃圾和废水对环境造成了不可逆的损害。

七、结论与展望

面对当前农业所处的困境,我们探索出一条绿色农业的发展道路,通过引进绿色、先进的田间种植管理技术,促进盘锦大米提质提价,我们顺应时代潮流,运用一系列互联网技术,带来更大维度、可持续性的增收。我们从稻米入手,以点带面,充分利用资源,推行稻蟹共养模式。我们希望以乡村种植业的发展带动各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增长,提升盘锦市地域品牌形象,进而实现农业现代化目标。


[琪魏1]加了流入大海,环保方面

吴岳隆/文

0
作者:吴岳隆 来源:网络
相关文章
  • 没有相关文章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刊登广告 | 在线举报 | 投诉建议 | 合作加盟 | 联系我们
  • 中国农业市场网(nacc.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09044653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9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