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业资讯 >> 内容

藏汉专家与牧民用心用情铸就青藏高原绿色发展新高度

时间:2017/5/24 10:34:29 点击:593

0

  5月20日,记者从在京召开的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项目成果总结汇报会上获悉,该项目实施5年来,培育天然草地85427亩,每亩鲜草产量高达750—1200公斤,产量提高5.5—40%;建植人工草地43491亩,每亩鲜草产量1200—1455公斤,产量增加30—165%以上;牦牛繁殖成活率提高5—20%,冬春死亡率降到3%以下,出栏率平均提高3—5%,产奶量平均提高21%,畜产品附加值提高35%,牧民年人均收入增加30—55%。

  据青藏高原社区畜牧业项目首席科学家泽柏介绍,该项目是经班禅大师提议,2012年农业部、财政部通过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设立的,总投入1.082亿元,在地处青藏高原的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5省区8个示范社区定点实施。来自国内4 0多个优势单位和400多名藏汉专家团队,以社区(村)的农牧民的畜牧业生产和生活为着眼点,综合考虑社区内草地资源环境承受力、基于人草畜均衡和谐发展为先决条件,充分挖掘青藏高原资源独特、绿色环保、原生态、多样性等特色优势,以牧民为主体,家庭经营为基础,社区为单元,合作组织为纽带,重点扶持社区(村)牧民建立起了能够自我管理的“小而精、小而优”的牦牛藏羊生产、加工、销售一体的产业链和产业模式。通过提炼、优化、改进,并与现代技术嫁接,在传承的基础上,集成创新一批本土化、生活化、富有时代先进特色的技术模式,研发天然草地适应性管理与利用技术11项、饲草增产增效技术23项、牦牛藏羊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46项、特色畜产品加工工艺与提质增效技术24项、提高牧民生活质量的简易技术3项,创建了西藏墨竹工卡斯布社区“以场带社生态安全型”模式、西藏羊八井甲多社区“生计多元导向性型”模式、甘肃夏河桑科社区“产加销多功能型”模式、四川甘孜昌台社区“三级联动生态优先型”模式、青海河南尕庆社区“品牌培育有机养殖型”模式、青海玉树歇武“草畜优化配套互助合作型”模式、云南迪庆中甸社区“农牧互补复合型”模式和四川红原安曲社区“增草限畜、提质增效型”模式,这8个各具特色,可复制的社区畜牧业发展新模式,实现了家庭分散经营与社区合作经营相结合、生态环境价值与生产经济效益相结合、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结合,激发了社区牧民的内生活力,增强了主体意识和自信,促进了生产方式、发展方式、增长方式的自然演化,构建出健康的畜牧产品+优美的生态环境+诚信的牧业文化+可持续发展的幸福小康社区(村)。

  在汇报会现场,甘肃夏河桑科羊吉畜牧业合作社社长羊吉才让说:“这个项目和专家太好了,他们手把手教我们学会了种草、加工酸奶和牦牛肉,合作社年收益由原来2—3万元提高到现在30万元以上,不知不觉地就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再也不用为牛羊常年吃不饱发愁了,每年还有富裕的饲草向外出售,收入一年比一年多。”西藏羊八井甲多村牧民才旦顿珠说道。西藏墨竹工卡社区斯布村的牧工非常兴奋,“过去只懂得养牦牛、挤牛奶,现在学会用机器生产酸奶了,还发现原来牦牛身上有那么多能够开发的产品,很开心,感觉很有尊严。”青海省玉树州称多县歇武镇牧业村62岁的开尕老汉告诉记者,为表达对专家团队来到村里改善生态环境和增加群众收入的谢意,乡亲们一起修建了一座吉祥白塔。

  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5年来,项目藏汉专家团队无论职称、职务高低,无论来自北京、东北、重庆、内蒙古的,还是西藏、青海、甘肃、四川、云南,与牧民们用心用情,陪伴成长,深入到牧业生产一线,融入牧民生活,结下了深厚感情,结成了项目实施的命运共同体,铸就了青藏高原绿色发展新高度,谱写了一个个感人的故事,展现了中国科技人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和家国情怀。

 


0
作者:梁宝忠 来源:农业部网站
相关文章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刊登广告 | 在线举报 | 投诉建议 | 合作加盟 | 联系我们
  • 中国农业市场网(nacc.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09044653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99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