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业资讯 >> 内容

“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展示中国新力量

时间:2021/10/26 11:50:03 点击:312

0
  本网讯 10月24日,由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办公室、农民日报社指导,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主办,江苏省常熟市海虞镇人民政府承办的2021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重点活动——首届“中国新农民”故事会在江苏海虞举行,故事会以“庆丰收、感党恩”为主题,以“有三农情怀、有创造智慧、有引领能力、有突出贡献”的“中国新农民”为主角,讲述“中国三农”故事,展示中国新力量。   农业农村部国家首席兽医师(官)李金祥,农民日报社的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何兰生,江苏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黄非,苏州市委常委唐晓东、常熟市委副书记、代市长秦猛出席活动并致辞。全国政协农业和农村委员会副主任陈晓华,中国农民丰收节组织指导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农业农村部市场与信息化司司长唐珂,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原司长苏国霞作了主旨演讲,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连线演讲。   活动期间,程刚、吴华平、沙野、林亚萍、彭水平、李斐、任秀波、李彪、吴迪、刘长虹、张朋义走到前台、登上讲台,从科技农业、品牌农业、数字农业、集体经济、返乡创业、农业服务、规模农业、高质量发展、生态农业、未来农业等维度,讲述中国新农民自己的故事,诠释了新时代我国三农新征程、新格局、新业态、新思路、新途径、新模式和新图景。   清华大学中国农村研究院副院长张红宇,中国人民大学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秘书长唐园结,国家乡村振兴局综合司原司长苏国霞,全国乡村文化产业创新联盟常务副主席孙林,中国农业电影电视中心总编辑宁启文,农民日报社副总编辑詹新华,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适出任评委,对11位“中国新农民”的分享给予充分肯定,并表示人才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需要更多爱农业、懂技术、擅经营的中国新农民,把党的惠农政策落实到全国各地,把新的技术模式落地到千家万户,把研究做在田间地头、把论文写在广袤大地,为乡村带来新思路、新模式、新活力。   江苏常熟市海虞镇七峰村党委书记程刚,讲述了七峰村从“挖青山”到“养青山”的故事。三十年时间,一个靠挖山采石维持生计的穷乡僻壤,在几任党委书记的带领下,把挖秃的荒山,修复成了绿水青山,把出名的穷村变成了网红村、富饶村、示范村。在党的政策指引下,程刚用“走出去、请进来、深挖掘”的三部曲,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七峰村的“养青山记”书写成了乡村振兴的典范。   湖北天门市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华平,通过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建设高标准农田,他的合作社人均种2000亩地,一年能产粮2亿斤。他实践的规模农业,正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筑牢粮食安全压舱石的基础,是“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底气。   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县玉米科技小院在读博士沙野,从2018年起担任梨树科技小院院长兼四棵树乡农业技术服务站站长,长期驻扎农村一线,组织农民学习农业知识,推广农业技术。至今已培训农民超过25000人次,培养出了100余名农户科技带头人。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科技成果应用在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伟大事业中,沙野的经历是中国农业大学创造的“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最佳注脚。   江苏苏州市相城区林莓莓农场创办人林亚萍,毕业后扎根农业创业一线,边摸索、边创新,以“水旱轮作”的生态新技术种植草莓,把杂草丛生的大棚打造成了现代化的草莓农场,做大品牌、做成标杆,并打造出休闲农业、研学游学等多元产业,走出了一条行得通、可复制、效益高的家庭农场模式。   湖南湘潭市农产品女经纪人协会会长彭水平,十年前得知乡村“没人种地”,放下体面的副校长工作,投身农业,发起创办了湘潭县春静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如今合作社年均产粮食1600万斤。她所创建的“湘潭市农产品女经纪人协会”和“湘潭县女性创业者协会”已累计培训学员5000多人次,为创业女性帮扶贷款4700多万,解决了一方“怎样种好地”的问题,把小农户领入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大格局之中。   甘肃金昌市最田乐享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90后”的李斐,2017年追随父亲的脚步,来到戈壁滩投身农业,在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帮助下成功改良了适宜沙土种植、兼具防风固沙的“贝贝南瓜”,把2450亩荒漠种成了南瓜的绿洲,并借助电商之力,做出了品牌,2020年营业收入2500万元,带动当地500多名村民实现增收增产,吸纳就业20000余人次,可谓富了一方乡亲,绿了一方荒漠。   黑龙江省滨北正大农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任秀波,带着家乡86家水稻种植企业,统一种植、统一销售、抱团营销,打造“北林香米”品牌,并为家乡取得了“中国寒地香米之乡”的荣誉。他还带着企业组团“下江南”,让东北的品牌大米走上了全国消费者的餐桌。   四川源素轻旅文旅科技集团董事长李彪,用亲身经历解答了“乡村如何在保留乡味的同时,为农民和村集体带来切实收益”的问题。通过三平台协作,三权分置的方式,深度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实现了农民和村集体收入持续增加,环境治理长期有效,促进了“新村民”与“老村民”的融合,并推进乡村基层治理新型互信机制的形成,为助力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出了一条值得借鉴的创新之路。   河南洛阳市中科农村电商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吴迪,用数字技术为农民搭建创业平台,把种植技术需要20年经验积累的复杂技术,变成960项标准动作,全程1583项数据监控,让农业生产可以“零经验”,让职业农民更会种地。   江苏常熟市长虹阳澄湖大闸蟹有限公司董事长刘长虹,先后斥资1200多万元开展高标准池塘改造和生态化提升,实施“岸上湖体活水养殖”模式,两代人、三十年,为阳澄湖的大闸蟹安了个舒适、绿色、充满科技味的新家,不仅保护了阳澄湖的生态、又保护了阳澄湖大闸蟹的品牌,成为国家退养还湖政策下,渔业生产与生态修复和谐并进的现代农业典范。   山东烟台博士达苹果产业园创始人张朋义,用20年的专注,把种苹果这件事做到了极致。截至目前,公司示范园的矮砧有机苹果优质果率达到90%以上,亩增经济效益4000元。近年来,通过打造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数字农业,让每颗苹果有信息、可溯源、可召回,同时加大投资建设苹果全产业链加工园,对栖霞市的苹果产业起到了良好的引领和拉动作用,趟出了一条高质量有机农业的新路。

0
作者:梁宝忠 来源:中国农业信息网
相关文章
共有评论 0相关评论
发表我的评论
  • 大名:
  • 内容:
  • 关于我们 | 服务条款 | 法律声明 | 刊登广告 | 在线举报 | 投诉建议 | 合作加盟 | 联系我们
  • 中国农业市场网(nacc.org.cn) © 2024 版权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京ICP备09044653号-4 京公网安备110108002993号